唐河清、农夫山泉与清华美院之我见
原文由个人直接倾诉而成,语言过于犀利骂街,遂使用ChatGPT稍作美化后发表:
警惕唐国清等新公知
有一日,偶然看到南方科技大学的唐际根教授在批驳伪史言论,出于好奇查阅资料时,发现了唐国清这样的“教授”——他们以否定他国文化为突破口,迎合部分情绪激动的公众,借此获取流量与认同,甚至不忘推销自己的著作。这让我产生一种复杂的情绪:在经历过“公知话语”长期主导的文化叙事、逐渐走出盲目崇洋、开始正视自身价值之后,我们本该更加理性自信地走自己的路,却又在某些领域悄然走偏了。
这类论调似乎是在借助人们长期受到文化压抑之后尚未消化的情绪,为自身博取关注和利益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,中国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,逐步赶上甚至超越了许多曾经仰望的国家,这本是值得自豪的。但这份自信如果失去了边界感,也容易演变为文化上的优越感,甚至滑向“凡事都要回归祖训”的极端文化保守主义。文化自卑演变为文化自负,是一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危险倾向。
这种趋势不仅不利于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,反而可能引发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,使我们再次陷入情绪的误区。一些以此为题材、自我包装的自媒体账号,在煽动情绪、制造对立中迅速获利,某种意义上也成了“流量经济”的受益者,但却在破坏理性讨论的土壤。对于这种现象,是时候加以重视和规范了。
清华美院之我见
清华美院的毕业展演引发了广泛讨论,部分网友指出其中出现了“眯眯眼”的妆造,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歧视,是模仿甚至迎合西方对东亚人的刻板印象。讽刺的是,这种妆造并非外来强加,而是出自中国人之手。于是,有人指责学生是在“侮辱自己人”,更有人以“群众中有坏人”为由,合理化对这些毕业生的网络攻击。
但我们不妨冷静思考:所谓“群众中有坏人”这一判断,你能百分百确认吗?为了一个模糊甚至难以证实的推测,就去围攻一群即将毕业、正在展示创作成果的学生,是否显得过于激进,甚至有失公允?
我也观看了部分作品。首先,并不是所有造型都强调了小眼睛的特征;事实上,大部分造型是服务于服装和主题设计的,少数特定妆造不过是为了配合整体科幻或未来感的构思。例如,有一位模特遮住眼睛的造型被反复引用为“辱华”例证,而类似设计在其他作品如《庆余年》中五竹这一角色中亦有使用,却从未引发类似争议。为何在前者就被视为“羞辱民族”,而后者则被欣然接受?这种选择性愤怒,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警惕的偏见。
此事件折射出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——文化自卑和被迫害妄想的叠加。明明是中国人自己的作品,却用西方文化语境下的“歧视符号”来反观、指责自己,这种行为实际上反映出某些人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。这让我联想到一个类比:假设A村人普遍个子较矮,B村人曾用半蹲动作嘲讽A村人。有一天,A村的表演中因为剧情需要安排了类似动作,结果竟被部分A村人指责是在自嘲、在内斗。这种逻辑,实在令人啼笑皆非。
更令人忧虑的是,在整个事件中,有部分网络声音刻意放大矛盾,煽动情绪,其动机不免令人质疑。在没有事实基础的前提下将正常的艺术创作妖魔化,本身就是对公共理性的一种破坏。
还有一种观点认为,既然“群众都在骂”,那被骂者就“该骂”。甚至搬出“人民是国家的根本”的大旗,要求一切与民意一致。我认为,这种观点需要辨析。首先,网络舆论是可以被操纵的,它并不总是客观、真实的反映。其次,“多数人说的”并不等于“真理”。人类社会的认知和审美本就是多层次、多样化的,艺术尤其如此。如果我们动辄用“是否符合民众意愿”来评判所有创作,那么非主流表达就永远没有空间,而艺术也将停滞不前。
我们确实需要重视人民的声音,但这并不意味着应盲从于所有情绪化的表达。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,但同样也需要引导和教育,否则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又何在?我们应当承认,社会是有精英阶层存在的,他们并不是脱离群众的“他者”,而应成为引领大众、服务大众的力量。而民众也需要有坚定的方向和价值引导。
当下,部分热点事件暴露出门阀倾轧、道德失序等问题,确实令人担忧。但这更提醒我们,需要持续推进制度建设与文化自信的培育,而非让社会滑入情绪对抗和极端民粹的泥潭。
正如屈原所言: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真正的进步,从来都不是通过喊口号和站队实现的,而是在理性、建设性和包容性的共同基础上完成的。
